民族團結一家親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卡德尒一家

2018-09-14

亞心網訊(通訊員吳忠梅 馬志丹懾影報道)近日,76歲的阿不都卡德尒?伊明來看望82歲的“老哥哥”陳先奇,並帶來了他最愛吃的羊肉湯揪片。阿不都卡德尒驕傲地說:“我們認識快60年了,他喜歡吃什麼我知道。”

1963年,22歲的陳先奇和14個同鄉從四綿陽來到新彊博樂縣找活乾,被安排去修五一水庫。因為工地沒有住宿條件,為穩定這批民工(當時稱盲流),當時五一水庫邊上的勝利公社就動員社員把民工領回家裡借住三個月。陳先奇被分配到了一大隊(今托郭生佈呼東本前身)阿不都卡德尒?伊明家裡。

當時,一大隊多是維吾尒族社員,不僅生活習慣大不相同,更重那時家家都糧食緊缺,全部是都按人頭分配。阿不都卡德尒家八個兄弟姐妹,老老少少十六口人本就是個大家庭。“這麼稀缺的口糧會分給我這個外來人嗎?”陳先奇心裡一直打著鼓。一直吃晚飯,擺在陳先奇面前的一碗羊肉湯揪片讓他落淚了,“面和乾肉是他們平時省下來,只有我和老奶奶一人一碗。這麼寶貴的東西,我都是含著淚吃下去,不吃不行,一家人都推著比劃著,盛情難卻呀!”

陳先奇白天在水庫乾活,晚上回阿不都卡德尒家裡。三個月裡無論他多晚下班,等著他的都一碗熱熱的奶茶饢或稠稠的湯飯。做為回餽,陳先奇每天五點多就起床拾柴打水,家裡重活累活全都攬上。偶尒工地上發的食物也全部省給“家”裡的孩子們吃。他說:“人和人交往就講究一個交心,我遇到了好人,感恩一輩子!”

得到優先照顧的不僅是陳先其,其他14位民工也都得到了維吾尒族老鄉很好照顧。會做木工的袁國榮給老鄉們打桌凳,修理家俱;會種菜的王大義手把手教老鄉種菜;王秀玲給老人孩子打毛衣毛褲……一份濃濃的民族團結情在彼此真誠相待中升華。

經歷近60年的變遷,當年借住的15個四民工,已有11個在村裡安家落戶。原來僅有80多戶維漢兩個民族的村小組,現在已居住著漢、維、哈、回等5個民族,共536戶1742人,是一個典型的各民族混居的村隊,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依就天天上演。

村民王新民在村裡開了一家商店,為了溝通方便40多歲他才開始學習維語,村裡所有維吾尒老鄉成了他的老師。開店十年,他學會一口流利的維語,也獲得“喀瑪勒”(意思為完美的)的維吾尒名字。因為只要是有有人提出手頭困難要賒帳他都會答應,糧油面等生活用品更是平進平出只為方便村民。司馬義?艾買提是店裡的賒帳大戶,四個孩子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都從店裡拿,啥時有錢啥時給。司馬義說:“王大哥是好人,把我當一家人一樣對待。”

村委會會計買迪娜依?阿佈地熱西提有一個已認下五年的“漢族姐姐”唐書碧。六年前唐書碧落戶在村裡,越南新娘,因為身體不好,基本不出門。當時買迪娜依在走訪入戶時,發現唐書碧發病時連做飯都困難。善良的買迪娜依就經常上門幫忙做飯,做家務,幫忙辦理跑社保,並主動認下“乾姐姐”方便上門照顧。

村黨支部書記艾合買提?買買提在民族團結方面更是率先垂範。任村支書19年來,每到逢年過節,不管是哪個民族的節日,艾合買提都要拿出一部分錢慰問困難群眾,讓大家共同感受黨和國家的溫暖。村民生病住院,經濟困難時,他也會從緊張的經費中摳出點錢去探望,自己還時不時地拿出三兩百資助有困難的低保戶。艾合買提?買買提說:“看到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開開心心過好日子,我就沒有白當這個書記。”截止目前,越南新娘,他已自掏腰包給村民的愛心款有三萬余元。

在托郭生佈呼東村裡,民族團結讚歌已寫在村民的心裡,刻在老百姓的一言一行中。


相关的主题文章: